◎劉忠明
以家庭為牧養焦點是否較有效,這難以預測;然而在分齡牧養之外加上家庭的視角來整合事工,應該較為完整。當然,理論和實務都是成敗的關鍵:有了理想,卻沒有好的牧養框架,便不知如何入手;實踐期間不懂克服種種問題都可能引致失敗。嘗試作出改變向來不是件易事。
在分齡之外亦要整全地結合各年齡層,這包括整合個別人士及共有的需要,及牧者希望給他們的教導。在此筆者不是已有答案,而是想跟大家一起去摸索出路。
在聖經中有不少以「家庭為中心概念」的例子,直到現在,以色列人傳統上仍是以家庭為單位。雖然大部分猶太人的宗教熱情已冷卻,但虔誠的猶太人到今天仍是藉著節期,一家人聚集時來教導信仰、回顧神所立的約。新約時代,信仰的焦點是個人,但不失家庭的背景,例如提摩太從母親和外祖母那裡傳承信仰,信徒聚集也是在家中,所以家庭為核心的信仰傳遞並不是新生事物。
在這裡並不是否定分齡的好處,而是除此之外,還有甚麼有效的牧養方法?首先可考慮的,是在分齡聚會和活動之內更新對「家庭」的教導,通常只會在伉儷團契會談到親子或婆媳關係等專題,那都是以「問題」為出發點,而不是整體家庭的教導!在青少、初職團契也少以家庭為討論的重心,極其量只會談及如何組織家庭等。其實家庭的概念較廣闊,如長輩和年輕人的互相牧養,可解決代制間的矛盾。
這一代多是獨生子女或小家庭,甚少有兄弟姊妹,而親族間生養亦不多,所以親屬也很少,「家」的感覺不強。教會卻是由不同年齡的人組成,有年長的也有年輕的「弟兄」和「姊妹」,儼然是一個家庭,若家庭牧養概念可以落實,教會便可有更多「家」的感覺。其實教會可能一直都強調想給人「家的感覺」,然而卻難成氣侯,原因可能只是強調大家是肢體,大家有愛,忽略實質一點的家觀念,可能某些「小組」教會好一點,若能推動整全的家庭牧養,希望有點分別。
此外,可以組織不同年齡合作的活動嗎?今天的青少、兒童崇拜,其實只有青少或兒童做主角,只有導師參與,其他成人在那裡?所以把握這些機會來合作策劃以及內容表達等等便可增強家庭的感覺!
現在的導師制、師徒制等也許要適度改革。不一定要年紀大的做導師,也不一定是由屬靈前輩教導後輩,門徒培育也可以是年青和成年人同行,進行生命交流,這才有家的實感。
除親子旅行外,教會很少以家庭為單位的活動。也許不是不想舉辦,而是參與的家庭有自身的困難,孩子在小學階段仍可以,但中學以後的少年人卻少有出現。想小學生、中學生、成年人、老人家一同參與「家庭」活動,相信要有點創意才可做到!
要做到家庭牧養,首要是要轉化思維;要令數代人可以有機會溝通,不再只在自己的年齡層內成長,真的實踐肢體生活,共建基督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