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廸恩
反修例社會運動仍衝擊著整個城市。四十四位來自不同堂會的受訪牧者反映,在紛亂動盪的社會中,每天的生活節奏都紛紛亂亂,既要處理會友沉重的心情,又要抽離應對各方的訴求、會眾的家庭關係、自我的心靈掙扎。在困境中,受訪者更在乎明白上主的心意,想得主的指引,從省察禱告中尋得智慧。不論牧者還是信徒,都在審視靈性如何展現於現實生活中。以下是透過焦點小組所呈現的部份現象 (下文斜體句子直接引自受訪內容):
一、個人靈力辨識(discernment)
在焦點小組的訪問中,不少牧者都分享到這場運動帶來屬靈的反思,特別是對耶穌基督的受苦心志有更深的體會。受訪的牧者不少人都曾對事件感到無力、痛心,然而藉著禱告、退修及靈修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等操練,他們從負面情緒中更新,並從神領受新的啟示。個人認為這種動盪環境是孕育人心的好土壤,用這種聯合禱告叫人尋求神要作甚麼,我們又可以如何配合。
至於信徒方面,不少受訪教牧都認為,這是顯出弟兄姊妹個人靈性和信仰的時候。大部份受訪牧者指出,會友有不同立場,他們按其倫理道德、靈性經驗、信仰認知去表態。部份受訪牧者表示,這場時代運動終究考驗信徒如何從多年的教導和牧養中思索、信守神主權,如何在失望中存盼望,在不滿社會問題中仍感恩、跟意見分歧的人持守愛與恕的態度,常常討神喜悅,省察並更新,在與神與人的關係中常存信、望、愛。
今次事件是教會的「表演時間」(show time),顯出教會過往的教導和弟兄姊妹的靈命有多少根基。
這就是處境的問題。反過來是問我們,我們是甚麼材質的人?其實最重要不是我們是甚麼材質的人,更重要是上帝是一個怎樣的上帝。
二、與異見者相處時焦慮重(spirituality and stress)
大部份受訪牧者都表示,在教會內外都面對關係分裂的壓力。不論在教會、家庭、職場,是初相識還是相交多年的朋友,都有離開群組、取消連結的情況。一連串的杯葛行動,更由文字、語言爭拗升級至消費取向。在濫發資訊、又要凡事求真(fact check)的當下,牧者不能拒收信息,還要適時作回應;面對著要如何回應、何時回應,又要在講道中向不同立場的會眾即時分析及釋經,張力可謂不小。在這種要求有急促應變能力的壓力下,牧者即或能放下急速步伐,選擇靜候神的聲音去面對外在逼迫,仍大感力不從心。但亦有受訪牧者表示,這是一個更好地牧養個別信徒的機會,可跟不同的人禱告同行。
會眾中必定有不同意見和立場,教會會儘量保持中立,希望平衡各方的看法。
三、靈性與工作情感(workplace spirituality)
大部份牧者觀察到信徒的無力感。信徒之間、家人、鄰里的關係也糾纏於黑白正反兩難中。他們對工作前景、生活環境也感到悲觀,擔憂下一代的前途,開始考慮是否應該移民。牧者也面對著勢力的欺壓,被投訴、被「篤灰」(指被投訴包庇異見者)而產生孤單和無奈感。不少受訪者指昔日的神學訓練並沒針對政教、職場智慧、社會分裂等問題作出教導,故此缺乏實戰經驗,無力紓緩自己和會眾在社會爭辯中所受的委屈、侮辱及傷害等情緒。受訪者認為,信徒和牧者確實需要有安靜的時間和心靈,單獨與神相處,但現實是牧者要花很多時間應付堂會工作,根本無時間、空間這樣做。
原來我們過去的神學訓練和牧會的經驗只適用於安逸的環境裡,在面對眼前這種嚴峻境況是很無力的。
弟兄姊妹在facebook上問是否應叫肢體不要講粗言穢語,但作為牧者,我理解他們為何有這樣的表達,那純粹是一種發泄。當然他們可選擇比較溫和的方式,但在這樣的時勢,連牧者的情緒都「爆煲」,我們又可以如何處理這情況呢?
四、由內而外的靈命成長(spiritual formation)
受訪牧者表示,在困境中信徒更多反覆思考禱告是否有用。不論甚麼年紀、從事何種職業,如何將受外在影響而波動的情緒,與內在的靈相隔或相融、將生活與靈修結連、再將靈修中所領受的應用於生活中,這些都是信徒於生活中實踐信心的急切需要。
有受訪牧者認為,同工當務之急是要由內而外更新靈性來事奉。能安靜於主前、被主牧養,才能以主的愛去牧養群羊,在亂世中活出盼望的根基。筆者相信,教牧間若能建立跨堂會的屬靈情誼,結連跨地區、跨時限的互動交流平台,以「僕人敬聽」的專注,在亂世中重尋牧者角色與心腸,必能興起更多接班人。
筆者反思身處容易自義、慣於質疑別人的世代,個人如何在團契、職場、生活中都能作鹽作光?信徒如何辨識某意念是神的心意而不是自己的看法?基督徒在職場為何沒有行神看為正的事?如何可結連資源操練日常靈性、結網同行建立屬靈友誼,彼此尋求神的心意,討神喜悅,傳承祝福?歷代教會都經歷過不同的政治風波,神給人自由意志,可選擇敬畏神,或停留於指罵、種植仇恨的關口;或停止對立,植根於神的信心關係(直向),以至能以神為首,實踐與己、與人(橫向)重建復和關係,在社群中作和平之子。若是自卑禱告、常常尋求(在禱告、敬拜中專心尋求)神的臉,轉離惡行(悔改回轉),神必垂聽並醫治這地,將咒詛轉化為祝福。
「反修例」與教會牧養情況研究系列(十一)
本文同步刊於《時代論壇》(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