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代變化的領袖與領導

conductor-2012060_1920
Image by Mariana Anatoneag from Pixabay

◎呂慶雄

近月多講調適領導,不少人回應表示自己擁有調適領導的特質。是的,香港人適應力極強、調適能力很高,因此,可以向更高的目標進發。

我每次教授領導學相關的課程時,首次課堂多數會問學員的期望,不少人期望自己能成為更好的領袖,而我的目的則是:

一、讓學員 / 讀者明白自己在某些方面可以成為更出色的領袖。在已有的特質基礎上整合其他經驗與能力,聚焦可發揮之處,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正走在終生無悔的召命之路。不要浪費時間、生命在旁枝事務上。

二、開闊眼界,謙卑下來持續學習。從成功與失敗的領袖身上也能有所學習,至少可以避免成為壞領袖。

三、建立習慣。除了建立成為好領袖所必需的自我領導與紀律這些必要習慣外,還要習慣用不同領導的視角去看人和事。畢竟作為帶領者,要看得更高更遠,近年我們都經驗到時局帶來的困擾,領袖不能盲目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要在黑暗中看到仍有可為之處。

四、培養建立新一代領袖的眼光。

近來常提的調適領導有點像《笑傲江湖》中的「吸星大法」,要吸的是自己及別人的經驗,透過反思與實驗,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領導能力與特質。

其實,「有效的領導」之所以有效,是隨時而變,按不同處境以針對性的方式與風格作帶領。領導學是反思經驗的結果,而非永恆真理,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秘訣,因此才需要不斷學習。

早前跟一位神學生討論到誰是教會領袖的問題,回看歷史,教會的領袖也是不斷在演變。

在初期教會,使徒按立執事成為教會第二梯隊的領袖。使徒的名額不能再增添,其中一個原因,是定義上惟有那些由耶穌親自呼召、又願意跟隨耶穌的,才稱得上是使徒。後來教會不斷發展,未能有效照顧只懂希臘語的猶太人,於是使徒選出一些擁雙重文化的都市人成為執事,去「管理飯食」。司提反是第一個被提名的執事,也是第一個殉道者。站在教會管理的角度看,他們與使徒的分別不太大。

教會發展到中世紀,變成政教合一,所有的專業訓練全掌握在教會手中,政教的精英全由教會訓練出來,沒有教會的許可便不是領袖,於是領導模式自然由上而下。在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提倡了「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新教信仰強調每個人在上主面前的獨特,救恩並不是某些「崗位」可以掌控的,而是人人均有機會來到神面前領受。「信徒皆祭司」再引伸,便是信徒皆有事奉上主的責任及恩典。及後新教各宗派發展出不同教制,誰是教會領袖這問題便在各宗派中有不同詮釋。

而新教來華,以教育與醫療等多管齊下的方式傳教,影響所及,當時不少的社會精英都是由教會訓練出來的。在農村,傳道人可能是全村裡最有學問的人,也是最有德行的模範,教會的領導自然就是由上而下,屬靈與屬世事務都由牧者來決定。

今日,隨神學教育普及,堂會中最熟聖經與神學的除了牧者,還有信徒領袖。論屬靈生命的素質,有些年長的信徒可能更有說服力,更得「眾民的喜愛」。那麼,教會領袖是誰?以事奉崗位來衡量還行得通嗎?

在教會討論誰是領袖,涉及我們對領袖的期望及領導模式的理解。耶穌在猶太社群中充其量只是一個拉比,祂的門徒更是無名無份的小輩。神在不同時代興起不同的領袖影響其跟隨者,作領袖的,應放下權力的慾望,樂見神興起更多屬靈領袖來面對新時代的需要;又透過不斷學習、禱告,求神讓我們看到其他團隊的領導特質,彼此配搭。若能因而壯大神國的精英,那不是件美好的事嗎?

 

 

 

調適領導系列(十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