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亂世中的能力來源

Image by lucia parrillo from Pixabay

◎賴淑芬

最近與朋友相遇,聽到的總是疫情下的煩躁感、不確定中的憂慮,無論是涉及眼前或是對未來負面的預測,都是瀰漫著負能量。

琳達‧狄洛(Linda Dillow)於《平靜焦慮的心》(Calm My Anxious Heart)提到:

憂慮像一張搖椅,它讓你似乎有事可忙,卻無法帶你到任何地方。

憂慮是對極少發生的問題,像預先支付利息般陷入不必要的煩惱。

但人的本性就是會憂慮,那麼如何能停下來,尋回穩固的盼望呢?那就總離不開放下一切去「獨處」(solitude),專注當下的自己和上帝的啟示。世界可以是壓力的來源,家人和友好也不一定能明白你,甚或會成為消耗你能量的因由。期望從人而來的關愛並不一定成功,能掌控的,就是自己對自己的關愛了。

有人問魏樂德(Dallas Willard)會用甚麼形容詞來形容耶穌,他的答案居然是「放鬆(Relax)」。耶穌的工作時間只得三年多,那個時代沒有電子網絡,交通亦不及現在的方便,耶穌卻馬不停蹄地忙於宣講、醫治和釋放的服侍。祂還要面對敵人的對峙和設置的陷阱。耶穌終日被群眾和需要所包圍,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但祂展現的,卻是不慌不忙的領導狀態(unhurried leadership)。耶穌展示了完美的工作和安息的榜樣,那是從心而發的領導(leading from within),是以恩典導向(grace-paced)的領導,在複雜和紛擾的環境中,在獨處中跟從天父的帶領。

每個信徒都知道獨處、安靜的重要,只是需要下定決心,將它安排在時間表中,無論是每天花數十分鐘,還是每周花數小時,習慣了,親嚐過,就會嚮往安靜。不單信徒重視「獨處」,世界也在研究和倡議獨處,其中,安東尼‧斯托爾(Anthony Storr)於他的經典著作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中,結合全世界數百位名人的經歷與自己的精神科臨床經驗,發現了「獨處」是一種能力的來源。

我們放下在人群中的角色和反應,回歸真正的自我,明白自己所思所感、破碎和渴求。真實地關愛自己一趟,愛是能量。

獨處時,我們可以做在人群中難以進行的深度思考、反省和想像等。

獨處讓我們的腦袋放鬆,進行清晰思考和整合,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是迎向幻變世代所必需的能力。

很多偉人,他們的影響力往往是與他們能花多少時間於獨處形成正比的。

對我來說,獨處也是療傷的旅程,觸摸和釋放內心的情緒,讓自己變得更真實和完整。若情緒不離開,理性也回不來,更遑論要尋求解難的出路。我在神學院教書,聽到不少學生會參與佛教機構辦的正念/靜觀(Mindfulness)課程,心裡不解,卻又明白,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人更加要找回自己的平衡點,安靜就變得如斯吸引和至為重要。若偉人都需要大量的獨處時間,那信徒豈不是更要投入獨處,發現自己,同時發現上帝。發現上帝,人必然改變,尋回盼望和安穩。

憂慮始於只聚焦眼前,忘記上帝的同在;獨處讓我們再次看見上帝比問題大得多。

憂慮的開始是信心的終點,信心的開始是憂慮的終結;而獨處是孕育信心的土壤。

上帝不斷撼動這個世代,獨處讓我們通往不能被震動的國。

參考

琳達‧狄洛(Linda Dillow),《平靜焦慮的心》。台灣:雅歌,2006。

Fadling, Alan. An Unhurried Life: Following Jesus’ Rhythms of Work and Rest. USA: IVP Books, 2013. Anthony Storr, 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 US: Free Press, 2005.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