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教會內的持分者

不論多好的想法,若跟持份者沒有良好的溝通,好事也會變壞事。調適領導也提出對持份者要有充份的了解和溝通,這看似理所當然,實際運作時卻往往被忽略。特別在一些教會或機構,假設了成員都具有使命,都是人品高尚的大好人、心志與能力兼備的人才,應該會支持變革,到抗拒、衝突出現,才恍然大悟現實與理想間的差距。城市教會可能更像企業組織,成員既是主內肢體,同時也是持份者。持份者即利益相關者,任何受某決定影響的人都可被稱為持份者;而廣義的利益並不限於金錢或物質上的需要。 … More 解構教會內的持分者

離開因循

教會處境較少考慮權力與政治問題。害怕面對而不去處理,也是因循不進步的原因。這裡說的政治是指辦公室政治一類,即群體內不同持份者因著信念、利益或習慣,以各種方式或手段爭取別人的支持。負面看是爭權奪利的小圈子,正面看是促成創意與生產力的小隊。這又回到前文提及共同重視的價值,教會群體重視對神的忠心、誠信、聖徒相通等,遇有爭議的課題正正就是考驗這些價值的時候。 … More 離開因循

隨時代變化的領袖與領導

近來常提的調適領導有點像《笑傲江湖》中的「吸星大法」,要吸的是自己及別人的經驗,透過反思與實驗,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領導能力與特質。其實,「有效的領導」之所以有效,是隨時而變,按不同處境以針對性的方式與風格作帶領。領導學是反思經驗的結果,而非永恆真理,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秘訣,因此才需要不斷學習。
以誰是教會領袖為例,今日,隨神學教育普及,堂會中最熟聖經與神學的除了牧者,還有信徒領袖。論屬靈生命的素質,有些年長的信徒可能更有說服力,更得「眾民的喜愛」。那麼,教會領袖是誰?以事奉崗位來衡量還行得通嗎? … More 隨時代變化的領袖與領導

轉變,是要把握機會

教會內存在異見不再陌生,只是有些會眾不想公開宣示自己的立場,即或不同意其他人的看法,亦只會保持緘默;而較激烈的,雖不至於作出對立的行動,但言談間有一定的張力。有些家庭也有類似情況,父母子女意見不同,縱然沒有衝突,但亦存在隔膜。各種環境因素都顯示出我們要疏理自己的情緒、解決衝突,這也正是教牧牧養的好時機。 … More 轉變,是要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