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忠明
黎明甚麼時候來到,我們不知道。但教會不能不早作準備,以牧養經歷過近幾個月來(或更長的時間)活在紛亂躁動的社會氣氛下的弟兄姊妹!
問題是怎樣牧養?牧養當然可分為短期應急的及長期的培育和關顧,而針對信徒當下的需要和幫助其日後靈命成長也同樣重要。不管今次的社會事件怎樣和何時結束,人際關係破裂已是事實,人與人之間極度不信任是明顯的。這情況不單在不同立場的陣營、巿民和政府之間出現,就是教會和家庭中也屢見不鮮,所以針對信徒和家庭關係的復和是當下牧養的重點。
家庭內的紛爭,可能源於父母和子女對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當年輕人希望有些行動時,家長便不太贊同,爭吵便出現。當彼此都不能說服方,為了減少衝突,大家便不理不睬,沒有溝通,但其實核心問題並沒有解決!若是夫婦發生衝突,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離婚。大家可有想過,其實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對方好,只是大家的前設不同、方法不同而已,如能在衝突萌芽時正面處理,就可避免白熱化時造成不能挽回的傷害!
家人關係難以割捨,但教會內的紛爭卻可較易逃避。會友若不滿牧者或其他會友,又或不同意教會和宗派的立場時,不想有正面衝突的會友或會選擇離開。當然,會友亦可選擇跟牧者當面對質,抱著愛護教會的心態,不斷要求教會有反省。至於牧者、領袖則可能覺得這些會友冥頑不靈,一定要繼續勸導下去,不能置之不理!雙方若堅持己見必然導致矛盾和爭執,搞不好更會變成對抗。分裂可能是痛苦的選擇,然而不分裂卻是抱著敵對的關係來聚會,也不是好事!
究竟可以如何復和呢?聖經中復和的例子以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為最重要,祂的死亡使我們可以和創造主復和,重建關係;祂的復活也給我們對將來有盼望。饒恕似乎是很多人主張的理念,但若雙方的分歧不是因為「錯誤」而來,那又怎樣去饒恕呢?能認的罪可能只在於爭拗前沒有良好的溝通及態度惡劣。
要牧養便要找出復和的基礎。在家庭中,父母子女、夫婦的關係是要互相認同和尊重的,當中最重要有愛,愛令人不擔憂。有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或許不理性,但子女可接受這些出於愛的提醒嗎?同樣地,父母可體諒子女的訴求嗎?這一切都是出於愛裡的包容,為了維持彼此的關係。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原則來處理教會內的爭議。作為牧者和長執,不要為了顧全大局才去包容和饒恕。對不起,這不是接納和尊重!耶穌不堅持自己與神同等,反倒虛己,我們只有放下自己的認知和看法、聆聽別人,這才是基督的心,方能貼地牧養!
未來的日子確是艱難的,除了復和之外,教會如何在福音使命和社會參與間尋找平衡點?我相信聖經教導是最基本的,但願我們肯花時間去思考神叫我們活在此時此地的心意。信徒在各自崗位的生命見證是教會往前走的方向,而聚焦在門徒培育才是堅實的牧養關係!
#復和 #躁動不安 #教會牧養 #反修例 #衝突 #門徒